欢迎来到隔壁书屋

手机版

隔壁书屋 > 其他小说 > [明朝]科学发展观 > 第45节

底色 字色 字号

第45节

    孙管家一看是那两位贵客,忙不迭上前迎道:“王大人正在后花园里垂钓——”
    “不用过去再讲一声,”虞璁挥袖道:“带朕——咱们过去就成。”
    “好嘞。”孙管家那头早就被叮嘱过,这时也毫无顾虑,直接领了他们过去。
    终于到了二月,池塘边还有一株早开的桃花。
    王大人穿着依旧朴素的长袍坐在乱石旁,正一边打盹一边钓着鱼。
    初春的阳光暖烘烘的,让人心情都好了许多。
    虞璁示意孙管家找两把椅子来,一左一右的坐了下来。
    世人敬他为圣人,可等自己贴近了,才发现并非如此。
    大概是因为活的比谁都通透,王守仁平日里才更像个无拘无束,又普普通通的老头子。
    “哟?”王老头儿微睁开眼,见着皇上时笑了起来:“你也钓鱼试试?”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前些日子下了场小雪,虽然如今都消融干净,倒是让桃花儿的香味都流溢开来。
    不远处的柳枝开始抽条冒绿芽,四处都透着春意浅浅的味道。
    黄管家瞥见虞璁跃跃欲试的样子,忙不迭捧了渔具过来,还把鱼篓都在水边弄好。
    婢女们端来茶点放在一旁的小几上,一众人悄无声息地退了出去。
    虞璁拿起串好鱼饵的鱼钩,在他的指点下甩杆又坐下,神情略有些忐忑。
    “皇上在想什么?”
    “怕它上钩,又怕它不上钩。”虞璁坐在王阳明身边的时候,总是忍不住说心里话:“我从前没钓过鱼,这要真是蹦上来了,还怕它甩我一脸的水。”
    其实改革许多,也是这样的念头。
    他想出种种举措,就如同往这鱼钩子上串饵似的,可并不知道会钓上来什么。
    也正因如此,内心才会总是忐忑。
    王守仁微笑着看了眼这个年轻人,又望向远处静止的浮标,慢慢道:“《圆觉经》中,曾有这样的一句话,是普贤菩萨教与文殊菩萨的。”
    “知幻即离,不假方便。”
    “离幻即觉,亦无渐次。 ”
    鹤奴在旁边拿起那小桌下藏的一小碟炸河虾,悄咪咪的又开始吃东西。
    虞璁注意力都在那微微摇晃的鱼竿上,只好奇道:“这是什么意思?”
    “倘若知道一切生灭妄想都是幻境,那便马上觉知,不要再靠念经咒来妄想烦恼。”王阳明的声音不轻不重,每个字都仿佛放进了他的心里:“离开幻影便顿悟清醒,也不用再徒劳弥补。”
    什么是幻影,什么又是妄念?
    虞璁怔了下,陷入漫无目的的思索之中。
    “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王阳明望着涟漪迭起的池塘,温和道:“陛下迟早会顿悟的。”
    正在思索之际,鱼竿忽然剧烈的摇晃起来,虞璁惊呼了一声,忙站起来拽竿。
    “上钩了王大人!”
    王老头也慌慌张张的站了起来,帮他稳住杆子。
    “现在——现在该怎么办?”虞璁又怕鱼儿跑又怕杆子被拽断,束手束脚的往上提:“怎么收线?我不会啊!”
    “我也不会啊,我从来没钓起来鱼过——”王守仁边帮忙拽线边哭笑不得道:“你慢点!鱼要脱钩了!”
    随着他一个用力,一道水花滑了老长的弧线,一只肥硕的鲫鱼在空中拼命打着摆子,还在努力挣脱长钩。
    “鱼鱼鱼鱼!”虞璁高呼:“鹤奴!鹤奴你赶紧拿篓子接着啊!”
    沉迷吃虾的鹤奴终于反应了过来,忙不迭擦了下一手的油,慌慌张张把鱼篓从水边拿起来,小心翼翼的把鱼装了进去。
    三个人慌乱之间,全都被甩了一脸的水,身上都溅了一股子鱼腥味。
    “你看,”王守仁抹着脸上的水,给自己找着台阶讪笑道:“这不就成了嘛。”
    “所以,你带着皇上,钓鱼直到天黑了才回宫?”
    陆大人看着乾清宫御案旁边满满当当的鱼篓,沉声道:“越发没规矩了。”
    鹤奴直接躲到虞璁身后,辩解道:“王大人说皇上一来鱼就全蹦出来了,死活要继续钓,不关我的事!”
    “咱们炖鱼汤吧,奶白奶白的鲜鱼汤!”虞璁一脸的骄傲:“我是不是特别棒!钓起来这么多!还分了一大半给王大人呢!”
    “你先去洗洗吧……”陆炳心里叹了口气,拿过帕子帮他擦干净脸侧的水渍,又低头嗅了嗅他身上泥土和鱼腥的味道,无奈笑道:“等你洗完了,就有鱼汤喝了。”
    “鹤奴你记得把多的鱼分给六部的尚书,就说是皇上亲手钓的御鱼!”虞璁临走之前还在嘚瑟着,又补了一句道:“还有剩的就给后宫送过去!”
    鹤奴应了一声,颇为嫌弃的闻了闻自己爪子上可疑的味道:“啧啧啧。”
    皇上连玩带吃,折腾到天黑了才开始看折子。
    这看古代的文章,就需要拿根炭笔划重点,一目十行的忽略掉那些文绉绉的掉书袋和华丽辞藻,用缩句的法子来找这帮人都说了啥。
    虞璁一边啃着梅干菜烧饼一边加班,时不时还抿一口牛乳茶。
    最近这小日子过得是越发滋润了啊。
    杨慎之流自然早就明白这海禁之事利大于弊,在简要论述之后就开始帮忙设计制度的改革和完善。
    而兵部尚书和左右都御史在被自己好好教训了一通之后,连夜翻了无数的卷宗,从军事的角度总结了近百年的情况。
    这开放海禁的时候,东南一带的流寇祸乱还真就比如今的情况要好。
    而且好很多。
    通过《日本考略》、《宁波县志》等书的记载,在最早的洪武时期,也就是朱元璋老祖宗执政的那段时间里,海盗侵犯沿线有大概二十一次,倭寇进犯的记录为三十六次,加起来就是五十七此。
    而到了永乐年间,随着海军力量的全面崛起,海盗的记录为十三次,倭寇二十六次,合计三十九次。
    在永乐大帝驾崩之后,到了宣德年间,海盗和倭寇各进犯三次,合计六次。
    在这个时间段里,随着船队的维护和对沿海管理的加强,流寇海盗的猖獗都被碾压式扫平,再无人敢犯我中华海域。
    可到了前朝和如今,这海患如野火般再起,又成了极为头疼的一桩破事。
    虞璁看了数据半天,觉得哪儿不太对。
    他当时看明史的时候,只对朱元璋朱棣、嘉靖万历那两段感兴趣,毕竟是猛人神人层出不穷的光辉岁月,哪怕拍成电视剧都好看的很。
    可对嘉靖以前的两朝,他只是略读了几段通史,没怎么关心过具体的事情。
    可是前朝明显发生了什么,让大明朝的海军力量明显江河日下。
    这事儿也不能老麻烦自家阿彷,皇帝想了想,又吩咐鹤奴把徐大人给找来。
    封建社会就是好啊,加班费都不用给。
    似乎从他跟徐阶认识开始,两个人交流公务都不管早晚,半夜有事都敢来敲门。
    比起杨慎,徐阶更深谙为官之道,在官场里短短几年就看得清大事态。
    比起杨一清,徐阶又多了几分忠奸难辨的圆滑和制衡,也正因如此,虞璁才某些中恶难辨的问题上,才更放心找他。
    ——毕竟开放海禁这件事,在目前的舆论看来,简直比拆了孔庙当窑子还离经叛道。
    在等待徐大人的这段时间里,皇上把兵部的折子看完,又意外的发现了第三摞。
    第一摞被鹤奴分为歌功颂德,鼓吹皇上如何英明神武的。
    第二摞被判为有理有据的分析,干货满满又颇有创新的。
    这第三摞……居然是几个老臣的辞职信。
    虞璁哭笑不得的翻了翻折子,内容还差不多都是那个论调。
    要么说身体越来越差,要么说自知愚钝难迎圣意,全是要告老还乡的。
    很明显啊,有几个老家伙发脾气发不过他,讲道理又讲不出道理,索性掀桌子不干了。
    不干了正好,眼瞅着新科举改革,未来要涌入的新鲜血液会越来越多,巴不得再多走几个。
    皇上抿了口奶茶,笑眯眯的批了个准。
    徐阶居然没回府,还呆在衙门里看书呢。
    一听虞大人过来找他,他披了袍子就跟着上了玉辇。
    “徐大人这么晚了,怎么还没回家呢?”鹤奴跟他处的熟了,忍不住关心道:“当心着凉啊。”
    “我是感觉,皇上最近肯定会找我,这几日都留宿在衙门里。”徐阶想了想道:“毕竟这开海禁之事,确实同前朝的论断截然相反,那些老臣必然是不会同意的。”
    哪怕好话说尽,把事实和证据全部都摆在眼前,某些守旧派的也会临时性耳聋眼瞎,油盐不进。
    他甚至隐隐担心,陆大人会不会又跟几年前一样,再把那些棍棒全拎出来。
    虞璁这头一盏茶还没抿完,徐阶就到了乾清殿里。
    皇上如此聪明的人,当然意识到他就在衙门里呆着,不然不可能来宫里如此之快。
    “朕问你,”他开口道:“弘治年间有关海运的资料,怎么会如此之少?”
    弘治皇帝是朱厚照的爹,也是明朝里难得的明君。
    作为大航海时代和海禁时代的中间点,这一段历史里有关航海的资料,几乎是一片空白。
    就连杨慎为自己收集的一摞书籍里,也全然没有这一段的任何记载。
    徐阶愣了下,他原以为皇上对这段历史一清二楚,才会在会议上怒斥群臣,以正视听。
    可能是皇上原本世子出身,远居湖北,所以不太清楚这一段?
    “回禀皇上,”他行了个礼道:“若单论航海之说,宫里原有郑和出海的完整档案,无论是舰队制备,还是往来财获,都全面齐整。”
    “怎么不早说?杨大人没告诉朕这个!”虞璁猛地坐了起来,急切的提高声音道:“去给朕取来!现在就去!”
    “陛下,”徐阶深深行礼道:“这些档案在成化年间,已经全部被焚毁了。”
    -3-
    焚毁了?!
    虞璁整个人像被迎面泼了盆凉水,心都凉了。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推荐本书加入书签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