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隔壁书屋

手机版

隔壁书屋 > 其他小说 > [明朝]科学发展观 > 第8节

底色 字色 字号

第8节

    但这些会议兴于西汉,流于明朝,到了最近几代,几乎就是官员之间的一个形式,并没有多少实际的用途。
    集议制往往是宰相召集群臣开会,再把决策报给皇上。
    ——如果是早朝开会,恐怕没等大臣们争出个结果来,外面的一众小臣就得冻死在广场上了。
    皇上左右一琢磨,吩咐黄公公去寻个大些的屋子,再将一溜长桌拼起来,把龙椅搬到首处,再放个惊堂木。
    他有预感,等会要是一吵起来,指不定得多乱。
    六部尚书、内阁学士都聚集场中,待虞璁挥袖示意平身之后,再各自使着眼色,略有些慌乱的一一坐下。
    虞璁坐在龙椅上,看着这不设名牌的长桌旁,他们是如何选定位置的。
    这位置的分布和每人的神情,都代表了不少的东西。
    陆炳被唤到了他的身侧佩刀而立,神情肃穆。
    在一众中年人的谦让中,一个老者神情淡然,待拱手一礼之后,便施施然坐上了皇帝右手边的第一个位置。
    这是……首辅兼兵部尚书,杨一清。
    虞璁瞥了他一眼,心想果然长了副老狐狸的模样。
    这老头儿比张璁还年长许多,看起来一派斯文,不言不语,可在历史上,他熬过了三个皇朝,亲手布下了刺杀当时大宦官刘瑾的局,挽救明王朝于危难之中。
    老头儿虽然皱纹都沟壑纵横了,但仍然精神矍铄,眼睛里透着一股精气。
    虞璁抿了口茶,眼瞅着一堆人终于坐下,清了清嗓子道:“从今往后,朕将不定期的举行集议,一来探听民间动向、朝政实施情况,二来发布政令,与诸君同商共议。”
    杨一清眼睛一眯,露出了几分赞许的神情。
    “这会议往后,由朕来主持,凡是要发言者,必须举手示意,在得到朕的同意之后,再起立发言。”虞璁说到这儿,总觉得自己跟高中生班长一样,说话一板一眼的,仍严肃了神情道:“会议期间,不得相互推诿攻击,也不得谈无关之事——违者杖责二十。”
    既然是君主专制,就不用太民主。
    他是这帝国的皇帝,也是未来整改的执鞭人,他们只需跟紧步伐便是。
    十来位大臣面面相觑,齐齐应了一声。
    “很好。”虞璁淡笑道:“张卿,先由你来解释一下,这新立七部之事。”
    张璁愣了下,忙不迭起身作揖,说话虽然略有些间断,但还是把从前他嘱咐自己的那些,都一一讲了清楚。
    这一说不要紧,其他的一帮老臣神色一个个跟走马灯似的变起来,还没等张璁讲完,有的人就明显想拍桌子跟他理论一番了。
    虞璁含着笑看他们憋着想说话的模样,等张璁句子一顿,七八只手就纷纷举了起来。
    “张卿,坐。”虞璁放下了冰裂纹杯盏,慢条斯理道:“在诸位爱卿发表言论之前,朕有话要讲。”
    “从今往后,治国方针改为‘实业兴邦’。”
    他缓缓站了起来,年轻的身姿却绽露着令人敬畏的气魄,语气沉稳而又强硬。
    “朕知道,这过往的历朝历代里,都兴礼制,重儒学。”
    “礼儒不可荒废,但实务亦不可荒废。”虞璁加重了语气,目光看着众人,没有任何的畏惧:“一味追求诗书礼仪,无法抵御鞑靼外寇,无法克制洪涝山火,也无从为百姓们谋福祉,振兴天下。”
    此话一出,连方才还沉稳淡定的杨一清也变了脸色,群臣都憋着想嘀嘀咕咕的心思,奈何帝王的气压和打板子的威胁在那,没人敢出头被揍屁股。
    “桌上已为各位备好了纸笔,这次会议的内容,请各位详实的记下来,回头写一份感想报告,往上抄送一份,再往下诵读一次。”虞璁双手按在鸡血木长桌上,不紧不慢道:“实业兴邦,第一要旨就在于振兴农业,这也是今天会议的主要议题,成立经部,新设农、商、财、贸四司,着重发展相关产业。”
    “关于实业兴邦,诸位有什么想问的”
    其实作为一个冒牌皇帝,他现在大部分人的脸都不认识。
    除了张璁和明显是杨一清的杨一清,其他的学士和尚书,在他过去读过的历史里,也全无印象。
    作为一个来自现代的普通人,其实虞璁也并不懂火药手枪的制备,或者化肥沼气的化学公式,但他拥有的,是更开阔和先进的格局,以及当初被政治书支配的恐怖记忆……
    别说是科学发展观了,托应试教育的福,他不仅会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连八荣八耻都记得。
    眼下虽然不能上来就搞个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建立啥民主制度保障人权,但有一点不会错。
    农业,是当今大明国的基础。
    为什么中国在明清时期,都一味的重农抑商?
    因为政府的主要财政收入,都来源于农业的赋税。
    农业生产力不上来,商人便无货可居,也无从交换。
    想要力挽狂澜,想要让这个国家崛起,就必须重视这几亿人的耕种大业。
    “臣以为,此乃实属颠覆祖宗之训,不可取也!”其中一位学士在得了他的肯定之后,一脸痛心疾首的沉声道:“诗书礼法乃国之根基,不可动摇!”
    所以写诗能让百姓们多吃口粮食,还是能多有一份工作,能让两三个流民找到生存的出路?
    虞璁盯着那个满嘴之乎者也的学士,沉默了一刻,开口道:“你想说的,到底是此举前所未有,固不可为之,还是畏惧诗书从此失了地位?”
    那个山羊胡子大学士愣了半天,左右看了眼默不作声的同僚,不确定的开口道:“祖制——祖制!”
    “祖制?”虞璁挑眉道:“那朕问你,从郡县制改换至如今的行省制,算不算坏了祖宗规矩?算不算有辱先帝?”
    “商纣时三公九卿,如今三省六部,是否是乱了礼法纲纪,目中无人?”
    这话一出,刚才还跃跃欲试的想起身争辩的臣子,一时间也被噎住了。
    既然你们都想讲道理,那咱们就来盘逻辑。
    虞璁脑子清楚,也知道他们不是顽固不化,是被旧有的思维给限制了思考方式。
    他颇为耐心的示意那位大臣先坐下,从容道:“变革,并非是贬义词。”
    “好的变革,需要长远的规划,与高瞻远瞩的目光。”
    说到这里,他突然顿了一下,脑子里冒出来一个大胆的想法。
    也许真的应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给大明国来一个五年计划。
    第8章
    皇帝大人在大致解释了一番以后,敲了敲桌子,示意开始一炷香的自由讨论时间。
    陆炳自觉地在他的手侧摆了个香炉,虞璁则抿着茶,开始打量这惊堂木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他原本只是随口一说,但太监们还真就讨了一块过来。
    但现在看来,哪怕自己轻咳一声,这帮大臣们都会自觉闭嘴,果真皇权威压惊人。
    他看着那些官员们从一开始的拘谨小心,到后来的唾沫横飞,开始互相争执,笑容渐渐加深,还示意陆炳再续一根香。
    这十几个人中,自然有振词为自己辩护的,也有梗着脖子不低头的,但他们争辩的越久,自己所种下的思想就蔓延的越深。
    更有趣的是,似乎有人学了他的法子,开始用逻辑来思考问题。
    ——本来这世间的很多无稽之谈,便是无可推敲的。
    现代有的人振振有词,觉得以形补形,吃什么补什么。但是真让他们尝一口科学家的脑浆,他们也未必能下得去口。
    那些想用虎鞭壮阳的男人,怎么不去啃两口泰迪的肾呢?
    虞璁漫无目的的思索了良久,眼瞅着两炷香都烧完了,才轻咳一声。
    几乎在这一瞬间,刚才还唾沫横飞拍桌子瞪眼睛的一流大臣,齐齐的收了架势,一齐低眉顺眼的都坐了下来。
    杨一清明显也争得乐不可支,连脸色都红润了几分。
    “实业兴邦,并非贬低这儒生的位置,而是让工农也有一席之地,能更好的报效国家。”虞璁平稳道:“诸位也看见了,如今勋戚侵占农田,也是张卿、夏卿等人在致力清算,但此事应被进一步的重视,所以朕有意新立经部,再设四司,细化管理,诸位以为如何?”
    这一次,不赞成的神情少了许多。
    杨一清在看见皇上点头之后,斟酌道:“可是这朝中……并无更多可用之才,正如皇上前言所说,大部分官员只懂务国经书,不清楚这经部的运行法子,又该如何呢?”
    虞璁微微一笑,慢悠悠道:“所以,朕请了王守仁同杨慎一起返京。”
    “另外,在座的各位年事已高,朕有意让太医院下次过来一一诊脉,为大人们多开些对应的养生方子。”
    按照这陆炳询问来的消息,这王守仁也年纪大了,之前还被桂萼刁难着不得休息,若还不回京好生养着,恐怕撑不了几年了。
    这古代的福利待遇还是差了些,搞得朝廷里旱的旱死,涝的涝死。
    他看向这一圈的中年人和老年人,心里对应着刚才听来的名字,也算依稀有了印象。
    桂萼和张璁,就是未来执意赶走杨一清,造成这首辅气急病逝的人。
    这些臣子里,有的贪,有的不贪,但却也大多执意效忠国家,算的上尽忠职守。
    有些东西,可以慢慢清算,不用急。
    听闻被贬的杨慎即将返京,在座的几个尚书脸上都露出了惊异的神色。
    当年陛下被杨大人气的怒极,直接让他当庭被杖责至屁股开花,如今竟然松了口,又遣他回来。
    ……杨大人这也算是要枯木逢春了啊。
    “既然都听懂了朕的意思,回头你们再举行中层的会议,定好相关的礼度和人选,朕便不必多言了。”虞璁慢悠悠道:“立经部之事,决策权交由杨首辅,望半个月内尽快办妥。”
    张璁的眼中划过一丝不甘的神色,又极快的消逝了。
    “那么。”虞璁咳了一声,换了个舒服些的坐姿,不紧不慢道:“有关光禄寺冗职冗官一事,诸位了解了多少?”
    皇上的话题转的太快,以至于很多人还一头雾水。
    陆炳和刑部的人也算给力,把两个大臣捞进了牢里,悄无声息的一点风声都没有。
    虞璁意识到还真没几个人清楚,便招手示意陆炳通报,自己唤了宫女进来,要了份点心的拼盘和果盘,又示意太监们给他们续茶。
    得亏不是在现代,不然这儿就一股子烟味,能熏得人眼睛疼了。
    待陆炳通报完,大臣们又开始互相使眼色,心知这光禄寺的头头估计已经进大牢里了。
    “朕命人清点了下,这光禄寺若保留原有职位,需留至少四百人,从事各类杂物。”虞璁漫不经心地开口道:“余下的两千八百余人,朕不打算赶走他们。”
    杨一清愣了下,皱着眉举起了手。
    “首辅,稍等片刻,等朕说完。”虞璁抬起头来,慢慢道:“这两千八百人中,有三百余人,能识字书写。”
    “朕打算,让这三百余人,去教剩下的一千二百人,待两个月后,学成者,再去教剩余的所有人,直到所有人都学会了为止。”
    “不必精通诗书,能抄写念读即可。凡达成者,俸禄追加一等,赏银五两。”虞璁估算着大概的完成度,又补充了一句:“其中不欲学字的,可以自行领了牌子,去皇庄里务农为奴。”
    五两银子,都可以养活他们一家子好几个月了。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推荐本书加入书签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