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隔壁书屋

手机版

隔壁书屋 > 历史军事 > 军火帝国 > 第115节

底色 字色 字号

第115节

    雪花越下越大,悄然掩埋了所有的一切痕迹。
    虎子抬头看看贼老天,有些奇怪,“这天有些不对,怎么冷得连我都觉得有些彻骨冰寒。”
    冻得直哆嗦的耗子,嘻嘻哈哈地说,“老大,不管这些了,反正我们完成任务了,赶紧先走吧,实在太冷了。”
    虎子白了一眼给他,“好像车队里面只有三百多吨,还有两百吨应该被转移到高尔察克的专列上了,我们只完成一半任务。”
    “那也比我们束手无策的好呀。”耗子跟虎子熟悉,毫不在意地说道。
    也不管天气会怎么样了,虎子对着手下说,“不管了,我们走。”
    五十多人的队伍,赶紧消失在了茫茫荒原之中。
    上千人的运输车队在西伯利亚中部失踪的消息,虽然传到了高尔察克上将手上,但是这个时候他已经无暇顾及了。
    高尔察克上将连人带车被同样溃退到后方的捷克军团给扣住了。捷克军团的目的,同样是那批实在是过于诱惑的黄金。
    无论是苏俄,还是捷克军团,或是法国人、日本人、英国人,甚至包括白俄临时政府中那些不喜欢高尔察克的势力,都对这笔巨额的黄金垂涎欲滴,在高尔察克败退后终于忍耐不住了。
    在下乌丁斯克,围绕那列装有黄金的专列,所有各方都开始了更加激烈的明争暗斗,高尔察克上将被彻底软禁起来,等待未知的判决。
    终于有人不是为了黄金,找上了北方军。
    看着眼前疲惫不堪的俄国贵族,陈安大笑着狠狠一个拥抱,丝毫不顾及对方身上满身尘土。一个月的疯狂赶路确实会让人崩溃的,何况他是从东欧转道西欧,在从波斯进入中国,整整翻过了整个欧洲和亚洲。
    “亲爱的耶维奇,你现在是一名让那些少妇们疯狂的成功人士了。”陈安笑眯眯地打趣。
    曾经的沙俄驻辽东驻军上尉耶维奇,显然已经足够狼狈,饿得可以了,一边疯狂地往嘴里塞食物,一边伸手去抓陈安的茶杯。
    半响之后,很是打出了几个饱嗝,然后又咕噜喝完一杯陈安新添上的茶水,舒舒服服地吐出一口气后,耶维奇用半生不熟的汉语说道,“可恶的陈安,你竟然只用茶水招待我。”
    陈安没有理会耶维奇的不满,笑着说,“看来十几年不说汉语,你的汉语水平退步得厉害了。”
    “我要吃中国大餐。”耶维奇也懒得理会陈安的揶揄,开口就要好吃的东西。
    “没问题,你只要喜欢,我每天给你安排,中午晚上各一顿。”陈安一口答应下来。
    耶维奇顿时喜笑颜开。
    谈完了个人的问题,耶维奇总算想起自己肩负的重大使命。
    看完手中的密信,陈安稀奇地看着耶维奇,“你也会成为拯救人类的特使?”
    耶维奇马上一挺腰板,“怎么,不行呀?我叔叔尤登尼奇,是俄罗斯临时政府西北方面军总司令,都已经是上将了。”下一句就暴露出了耶维奇的本质,“陈安大都督,阶州总有怡香楼之类吧?”
    深知耶维奇习性的陈安也不为意,“这个自然有,你不要过火了,省的到时候死在女人肚皮上。”
    耶维奇眼睛顿时放亮了,“亲爱的陈安,这里可是你的地盘,总不会出现有人和我争风吃醋吧。”
    忽然想起当年耶维奇的臭事,陈安好笑地说,“不准给我惹事,但是别人惹你也不用怕。”
    耶维奇欢呼一声,马上攒说陈安赶紧派人带他去阶州。
    挥挥手让护卫带耶维奇去阶州花花世界,陈安想了下,又打电话给林玉山,请他去陪一下耶维奇。当年辽东搞日子的时候,也就陈安、柳石、玉山和虎子等人和耶维奇相熟,柳石是一块木头,虎子又远在西伯利亚,只好让林玉山去相陪了。
    反正林玉山后院会不会起火,葡萄架会不会倒塌,就不管陈安的事情了。
    显然是高尔察克的傻冒做法,终于引起了其他白俄势力的恐慌,用上百万的人命去完成一件几乎不可能的壮举,实在太过分了。
    耶维奇的叔叔,当年的沙俄军驻辽东部队旅长,回到东欧后居然混得风生水起,成为了白俄临时政府西北方面军总司令,接连指挥手下的部队击败苏俄军队,甚至差点攻进彼得格勒。只是时不我济,最终功亏一篑,苏俄军队将尤登尼奇的部队赶出了俄罗斯,还一举歼灭了他的主力。
    残部溃退到爱沙尼亚后,尤登尼奇上将终于失去了协约国的支持,只好准备将自己的残部解除武装,放弃军职奔赴英国避难。
    不知怎的,陈安和耶维奇当年的交情,被几个白俄势力大佬知道了,这才找上了尤登尼奇,希望能够派出耶维奇赶赴中国,请求北方军政府帮助这上百万的俄罗斯军民撤退。
    第二十章 灾难降临
    尤登尼奇的求援信在北方军大本营引起激烈争议。所有争议的焦点,在于如何获取他在信中所承诺的好处。
    高尔察克上将当年也曾答应将1840年之后被沙俄帝国攫取的中国领土归还给北方军政府,但是直到现在也没有得到具体落实,反而借口日本驻军干涉的名义,迟迟不向北方军开放进驻许可。
    如果不是北方军两个军团掐住了贝尔加湖南部铁路线,估计那些军火款项,高尔察克都会选择延迟甚至懒得交付。高尔察克上将从骨子里就鄙视中国人,这是当年的满清留给他的唯一印象。
    就在这个时候,庙街终于发生了战事。
    在情报署人员的挑唆下,苏俄远东游击队冒然向驻守庙街的日本驻军发起了突袭。而庙街原本驻守的谢苗诺夫白俄军则因为临时政府的命令,被紧急抽调到海兰泡等地,准备协助高尔察克可能的大撤退队伍到来。
    当时驻守在庙街的日本驻军也因多次抽调,加上还有日本海军舰队存在庙街附近,实际驻守的陆军人数并不是很多,结果猝不及防一下子被打退到日本驻庙街领事馆一带。
    随后的进攻,就让缺少重武器的苏俄游击队吃了大亏。
    稳住阵脚的日本驻庙街部队,利用手中的75毫米野炮对进攻的苏俄游击队就是一阵狂轰滥炸。驻守在出海口的日本海军舰队,此时也反应过来,拉开架势使用舰载火炮对陆军进行火力支援。
    损兵折将的苏俄游击队在优势炮火面前,只好暂停了进攻。
    眼看时间拖得越久,日本驻守远东的援军就会合围庙街,形势更加不利于苏俄游击队。苏俄方面马上有人盯上了在庙街的另外一支舰队,中国人的所谓黑龙江巡防舰队。
    陈世英带领的小舰队,被堵在黑龙江出海口不得动弹,每天是胆战心惊,生怕马上就发生中日交火。但是日本人显然也没有做好充分准备,一直未能发起进攻。
    没过多久,陈世英的舰队就意外得到了当地华侨的支援,十几个年轻的华人冒着生命危险划着小木船,给舰队送来了大批给养,总算让舰队官兵不至于在黑龙江出海口冰封江面上冻死饿死。
    虽然陈世英非常奇怪,不是说庙街的华侨都已经撤退得差不多了吗?怎么还有这么多精干的小伙子留了下来。但是雪中送炭的情谊,让陈世英将任何疑问都吞在了自己的肚子里。确实是雪中送炭呀,舰队烧的煤炭库存日渐减少,这些神秘的华侨一晚上就送来十几船的煤炭,也不知道他们是从哪里搞来的。
    苏俄游击队指挥官马上找到了陈世英。相比日本人,对苏俄人的仇恨显然还在后面,陈世英沉思良久之后,很是干脆地答应了苏俄游击队的要求。
    中国小舰队上的其中两艘炮舰,将一门边炮和一门旧时格林炮悄悄拆卸下来,连带一批炮弹在夜色掩护下借给了苏俄游击队。
    次日,苏俄游击队借助这两门简陋的重武器,居然顶着日军海军舰队的猛烈炮火,轰塌了日本领事馆的一角,成功地冲进和占领了日军领事馆,不仅击毙大批顽抗的日军,还抓获了一百三十多名日军俘虏。
    庙街居然落入了苏俄游击队的手中,匆匆赶来增援的白俄军部队被堵在了庙街外围,而日本海军舰队一看事不可为,只好放弃继续火力袭击的打算,保存珍贵的炮弹。冰封以后,不仅是中国人的舰队得不到弹药辎重补给,日本人的舰队补给同样是困难重重的,尤其是陆上部队被全歼以后。
    现在庙街的形势是苏俄游击队和白俄临时政府军队在不停地袭击和反袭击,日本人舰队缩在一团自顾不暇,都没有精力来对付陈世英的小舰队。北上庙街的中国舰队终于逃过一劫,老实地待在一角,等待春天冰面解封。
    庙街之局被化解了。
    但是这一场意外地战斗打破了苏俄中央和日本人的相互默契,引起了一连串的后续反应。
    情报署从莫斯科秘密搞来的高层情报显示,苏俄中央已经探讨过在远东地区成立所谓的远东共和国的设想,以避免同外国干涉军,尤其是日本人的直接冲突。
    远东共和国?好主意,这样一来,游击队袭击日本人的事情,莫斯科就推卸的一干二净了,一切都由所谓的远东共和国顶岗。到时候布尔什维克完全控制远东时,完全可以假借一个响应远东劳动人民的号召,共和国并入俄罗斯领土的名义就是了。陈安看到这一封电报的时候,第一想法就是如此。
    苏俄人的卑鄙是历史有名的,连续三次发表对华声明,先是表示放弃一切沙俄帝国对中国的任何掠夺,随后又表示沙俄帝国的所有一切权益是俄罗斯不可改变的神圣使命之类,就说明了这个贪婪独裁的政权本质。
    但是远东共和国的想法,让陈安非常感兴趣。
    流连于莺歌燕舞之中的耶维奇,马上被陈安派人从暖暖的被窝中揪了出来。
    看着嘟着嘴吧,满脸沮丧表情的耶维奇,陈安好笑不已,“好了,好了,耶维奇,干好这件事情,我出钱,你自己开一个青楼好了,今后都住在里面总行了吧。”
    耶维奇先是一愣,然后是扩张地冲上来,狂喜地死死抱住陈安,就要往他脸上亲去。陈安被吓住了,顺手就是一个过肩摔,直接把耶维奇扔在了地上。
    看着在地上闷哼不断的耶维奇,陈安心有余悸地摸摸鼻子,“该死的耶维奇,我可不想被别人误会成什么断背山之类的。”
    踢了踢半天不起来的耶维奇,陈安赶紧说道,“不要装死,有急事呢。我们已经帮你抢运了五六万难民到海兰泡,也算尽心了。现在有个问题,要赶紧和你叔叔联系。”
    耶维奇还是不愿起来,陈安只好耐心说道,“远东共和国的最高执政官要不要?”
    耶维奇一骨碌爬了起来,“亲爱的陈安,你说什么?”脸上满是震惊。
    很快一封密电发给了就要解散部队的尤登尼奇上将。
    当天下午,忠于尤登尼奇的白俄军队重新集结,但是这回所有武器都被抛弃了。
    两天之后的清晨,集结在爱沙尼亚的尤登尼奇残部,借助已经解除武装转为平民的借口,纷纷登上各种交通工具,奔赴遥远的远东。
    尤登尼奇上将,看着手中的借款单据,满脸忧愁的叹了一口气,“耶维奇呀,耶维奇,这回叔叔可是豁出去了,不仅家财全部卖光了,而且还背上了这天文债务,能不能翻身就看你的了。”
    在中西伯利亚,裹得严严实实还是觉得寒风刺骨的耶维奇,出现在了下乌丁斯克捷克军团的总部。他是被北方军利用各种工具,连日连夜送过来的。
    捷克军团总部,捷克将军、法国将军、以及部分白俄将领,和耶维奇进行了彻夜密谈。
    “你来晚了一步,高尔察克已经被送给了契卡的人手。”捷克将军双手一摊,爱莫能助的样子,显然是与苏俄谈妥了价格。
    法国人和其他白俄将领都是默不作声,明显都参与了交易。
    耶维奇嗤笑一声,“那个傻帽,不关我的事。我来不是为了他。”耶维奇心中暗自嘀咕了一句,要不是北方军提前打了招呼,估计这些肮脏人士可能将他也会送给契卡的人员。
    “那你的来意是什么?”在座的其他人更警觉了,不是为了高尔察克,难道是为了那批他们内部已经吵得不可开交的黄金。
    因为少了很多,参与劫持高尔察克的人手对上将进行了多次提审,却始终搞不清那剩下的三百多吨黄金去向如何。这个也不怪高尔察克,他自己也不知道车队为什么会不见了。
    苏俄方面拿到了高尔察克这个临时政府的最高执政官,显然也是非常满意了,苏俄东方面军攻势都放缓了许多,准备履行双方协议,放捷克军团和其他势力到远东以后远遁欧美地区。困兽犹斗,自然也不是苏俄所希望的局势。这个时候,苏俄的重点依然是欧洲部分,虽然口头上号称所有地区都是重点,但是毕竟心有不逮。
    耶维奇当然也不愿意节外生枝,马上三言两语说出了自己的计划,也就是尤登尼奇家族接手整个大撤退的指挥工作。
    捷克将军等人面面相觑,那些参与会谈的白俄将领也觉得脸上无光了,难道俄罗斯人里面尽出傻瓜吗?前一个高尔察克要组织上百万人徒步走到远东,这一个尤登尼奇则自己跳出来愿意承担撤退任务。
    虽然耶维奇再三保证,自己已经买通了北方军高层。但是其他人始终都是将信将疑。
    算了,反正不是自己操心的事情,也跟自己毫无关系,捷克将军等人马上同意了这个可以甩包袱的请求,将组织上百万的大撤退任务交给尤登尼奇家族负责。原来的组织者,高尔察克,都已送到了契卡手上,自然更不会反对了。
    只是耶维奇组织了一批人手参与大撤退组织的时候,已经有二十五万人先期出发了,他们正在向着冰封的贝加尔湖走去。天气再次骤降温度,甚至降到了难以置信的零下五六十度左右,托木斯克已经成为地球上最冷的城市之一,所有汽车都失灵了,无论任何生物都只是在冰冷无比的大地上挣扎而已。
    第二十一章 远东共和国
    随后发生的灾难让整个世界为之落泪。
    “凛冽的寒风吼叫着,暴风雪像拉锯一般刺在身上??????没过多久,无边无际的雪原上,冻僵的人、丢弃的雪橇、冻死的马匹,连同死尸和四周永远也下不完的雪,铺满了道路。”这是一个幸存者写下来的回忆。
    即使耶维奇带着新招募的人员,费劲所有力气,也只是将剩下的上百万军民借助北方军提供的机车勉强送到了赤塔一带。加上本身向东逃难的俄罗斯难民,西伯利亚中部一带至少有近两百万人在利用尤登尼奇名义做好事的北方军帮助下逃到了远东。
    还是有着先期出发的二十五人没有追回来,他们最终徒步迈上了死亡之路。
    他们遇上了百年不遇的西伯利亚严寒,雪像发疯似的,越下越猛,这些人经过千难万苦,来到了贝加尔湖畔。八十千米宽的湖面,结了三米厚的冰,二十五万白俄军民开始了史无前例横穿冰面迁移。
    暴风雪遮住了天际,覆盖了大地,这个时候是整个欧亚大陆最冷的时候,百年一遇。
    次年春天,贝加尔湖冰面悄然融解,所有在冰面上的一切物体都静静地沉入了深不见底的湖底。
    最终的幸存者都是没有踏上湖面的迁徙者。没有人看见任何一名踏上湖面的迁徙者出现在贝加尔湖的东面,仿佛什么都没有发生。
    没有审问出另外三百吨黄金的下落,冰雪融化的时候,契卡的人员将高尔察克上将带到一个冰窟面前,非常干脆地给了上将后脑勺一枪。随后,高尔察克上将被抛进了冰窟。
    这也许就是历史的惩罚,因为高尔察克上将的愚蠢,致使二十五人葬身贝加尔湖中,最后上将自己也被抛入冰窟,去陪伴这无辜的二十五万军民。
    更像是历史开的玩笑,也许高尔察克上将委身的冰窟下面,就是当初虎子随意丢弃的那些运输车队卡车残骸。
    苏俄在西伯利亚终于占据了战略优势,白俄临时政府已经崩溃了。
    但是在某些地段,苏俄的实力还没有这么强大。
    占领庙街的苏俄游击队,在这个令人恐怖的寒冬过去之后,主动撤离了庙街。日本人的援军在严寒过后,终于缓过劲来,大股大股地涌向庙街。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推荐本书加入书签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