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隔壁书屋

手机版

隔壁书屋 > 历史军事 > 女学霸在古代 > 第259节

底色 字色 字号

第259节

    听到赵如熙的话,崔夫人是彻底放下心来。
    看样子,赵如熙还是要参加会试的。只是她不愿意再让国子监的几位先生受到指责,所以才没有去国子监上课。
    赵如熙说的这个问题,崔夫人也觉得有些难办。
    人活在世上,总得为别人着想,不能太过自私。
    虽说尚德长公主去宫里求一求,皇上可能会答应让国子监的先生再指点赵如熙。但强人所难非君子所为。一旦尚德长公主开了口,皇上和国子监几位先生对赵如熙的好感定然会大打折扣。
    “夫子放心。我原先也料到了乡试之后会遇到这种情况,因此把遇到的问题都问过诸位先生了。没有他们指点,或许会试的名次不会太高,但过关应该是没问题的。”赵如熙道。
    其实乡试和会试,考的题目形式都差不多,都是写策论。只是策论涉及朝堂政事的深度和广度不同。会试之后的殿试不过是走个过场,只要会试过了,基本都能做官。因此会试的题目都会涉及到当时的朝政,需要对某一项朝政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建议。
    赵如熙原先只是在写文章的形式上稍有欠缺。她毕竟不是从小就写文言文的人。虽因为记忆力好熟记了四书五经,但对于古文涉猎不广,在典故运用等方面略有不足。
    这两个月,国子监几位先生列了一些书单,让她在国子监借书来看,恶补她这一方面的缺陷;又在行文方式和言辞给她挑毛病。也因此,她才能在乡试里写出无懈可击的文章来。
    把这方面缺失的知识补上之后,她在写文章这方面就没有什么大毛病了。唯一的短板是对大晋的朝政不够熟悉。
    比如如果会试出题,让他们议一议水利方面的问题。赵如熙对于大晋的水利并无了解,就不能针对性地提出问题,然后解决问题。写出来的文章就十分空泛。
    所以这半年,她并不需要先生们再指点如何写文章,而是应该多关心大晋的政事。
    为了让崔夫人和尚德长公主放心,赵如熙把这些问题都跟崔夫人说了。
    崔夫人顿时作了难。
    她跟尚德长公主都不关心时政,在这方面根本帮不了赵如熙。想来国子监的先生也没办法将这些问题给赵如熙作解答,毕竟他们都不参与朝政。
    赵元勋只是个六品官,没资格上朝,而且做官时日尚短,在这方面也帮不了赵如熙。康时霖也不行。
    “你三位师兄都在朝廷做官,每日上朝,他们对这些肯定很熟悉。要不然你请教一下他们?”她提议道。
    赵如熙摇摇头:“这不大好。”
    这些问题不是一时半会儿就能说清楚的。三位师兄都忙,哪里有空给她讲解这些?
    “不知道长公主殿下那里有没有关于大晋各方面情况的书籍或资料?还有近几年来的邸报。没有书籍的话,邸报也是最能了解大晋情况的东西。”
    崔夫人精神一振:“好,我跟长公主殿下说说,我也找人帮你找找看,有没有这方面的书籍。邸报应该是没问题的。”
    当初她们办报纸的时候,还专门找过几期邸报来研究过。她知道尚德长公主手里是有邸报的。
    赵如熙点点头,见没有什么事了,就起身告辞。
    隔了两天,尚德长公主和崔夫人收集的邸报还没送过来,赵如熙却收到了王通送过来一大沓子资料。
    这些资料里除了近四届乡试和会试的前二十名的文章,还有五年来的每一期邸报,以及臣子向皇帝递奏折时写的一类文章。
    萧令衍在信里说,他回去问了一下准备参加会试的人,知道赵如熙或许需要这些东西。他便叫人收集了送来,希望对赵如熙有所帮助。
    赵如熙顿时心暖得不行。
    有男盆友就是不一样哈。感觉什么事情都不用自己操心,那人把你放在心上,就会什么都想到你前面。
    她写信回去,大大地表扬了萧令衍。希望他能再接再励,继续努力。
    接下来她又收到了尚德长公主和崔夫人派人送来的一些书籍和邸报。
    这些书籍里有农书、格物理论,也有杂记、游记,都是记录了大晋各方面情况和风土人情的,对赵如熙也有一定的帮助。
    她正开心地看书呢,康时霖那边把她叫去了。
    康时霖道:“彭大人那边派人来问,你这段时间怎么不往国子监去了?那里的几位先生都问起你呢。问你是不是不参加会试了。”
    赵如熙心里又是一暖。
    世上还是好人多啊。
    她把自己的顾虑和自己的打算跟康时霖说了。
    康时霖点点头:“你想的也对。他们一心对你好,你也不能不顾他们。”
    他想了想:“这样吧,我跟他们说,他们给学生考试出的题目,都给你来一份,就送到我这里来。你照着题目写了文章,送到我这里来,我再帮你送到彭大人手上,让他们帮你批改指点。这样先生们对外就能说是碍于我的面子,不好拒绝;他们不是专门要指点你。这样迂回一下,对他们的影响就小些。”
    赵如熙心里感激,站起来朝师父深深一礼:“如此就多谢师父了。”
    “你三位师兄那里,各自衙门那方面的书籍和文章应该不少,我叫他们整理一下,派人送给你。”
    赵如熙大喜,又是一礼:“多谢师父。”
    关于朝廷用人方面的政策和做法,赵如熙不是很了解。
    就比如官吏回避制度。
    东汉时期有“三互法”。《后汉书·蔡邕传》里就有“三互谓婚姻之家及两州人不得交互为官也”的记载。这种掣肘的存在,造成有的州郡官吏得不到及时选用,但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摆脱施政者个人关系对政治的干扰,推动政治上的清明。之后的朝代大都遵行这个原则,不过宽严程度不一。
    大晋朝是不是在这方面也跟东汉的这个规定一样,还是有所不同?
    如果她不了解,会试的时候出到这种题目,她就完全抓瞎。不管你文章写得太好,不清楚朝廷政策,也写不出所以然来。
    第535章 冬天来临
    又比如,大晋的徭役制度。要是出个题目,问你当前的徭役制度合不合理,你对此有什么看法。如果对这方面的制度不了解,也同样抓瞎。
    吴怀寺是吏部尚书,这方面的资料可是别人所不能比的。有他的资料看,她起码在这方面不会掉链子了。
    龚城这边可以了解大晋现有的生产力,吴宗那边可以了解大晋的刑法与律法。
    总之,有三位师兄的资料帮忙,再加上萧令衍、尚德长公主送来的那些资料,想来她应付会试应该是没问题了。
    隔了几日,康时霖就叫人用马车拉了半车书籍和文章给赵如熙。这阵仗把绥平伯府的人都惊动了。
    看着下人一沓沓的书籍往修竹院里搬,朱氏一把揪住忙着指挥下人的赵如熙:“怎么回事?”
    “我参加会试要看一些书,师兄们帮我收集了这些,让我了解大晋各方面的政策与律法。”
    赵如熙说着,又向朱氏求助:“娘,这些书籍和文章老贵重了,可不能直接放到地下。我那里的书架放不下了。您让人去库房里看看有没有书架,要是没有,我得叫人去打制几个。”
    朱氏反应过来,连声道:“有的有的。”转头吩咐阮嬷嬷,“带人去搬书架,有多少给姑娘搬多少。要是不够,叫人给姑娘打制。”
    绥平伯府出身武将世家,不是书香门第。书架虽有,却也没多少。即便全部搬来,也不过五、六个。所以朱氏才有此一说。
    回过头来,她神色复杂的看着赵如熙:“怎么参加个会试,要看这么老多的书?”
    她以为参加会试无非是写写文章。没想到还要看这么多的书。
    想想她就心疼上了。那得多累人啊。
    赵如熙便把自己面临的问题说了。
    朱氏叹道:“你师父、师兄对你太好了。你以后不管怎样,也要记得他们的这份好。”
    “娘,我知道的。”
    “别累着,悠着点,身体最重要。”
    “没事的,娘,我就把这些书籍和文章看一遍,了解了解情况,不用把它们全都背下来。反正还有半年时间呢,足够我看了,也不会累着。要是没有这些书,我还不知道接下来怎么学呢。”
    朱氏点头。
    “咦,怎么他们不是搬到修竹院去?你这是把书放哪儿?”朱氏又发现不对了。
    “这观武堂现在也没人用,我问过阮嬷嬷了,屋子里除了点桌椅,都是空的。我把书放在那里。这些书贵重,等我看完还得还给师兄们。机会难得,我打算让崇文哥和靖安哥他们都来看书。放在外院,他们出进也方便些。我要看,再搬一些回修竹院便是。”赵如熙道。
    平时赵靖立向她请教问题,时常进出修竹院。但她跟赵靖立是堂兄妹的血亲关系。
    她跟许崇文在感情上再亲近,两人没有血缘关系,许崇文在这里仍然是外男。他要是整日进出修竹院看书,难免让人说闲话。自己住的院子整天有人来来去去,赵如熙也觉得很不方便。
    所以她干脆就把这些书都放在外院了。
    反正她每天也要活动活动身体,走出来搬几本书,看完再放回去,也不觉得很麻烦。
    朱氏又是感慨:“还是你想得周到。也不怪大家对你好,是你先对别人好。”
    有机会就想着许崇文、赵靖安他们,他们对赵如熙一定会非常感激。
    再想想赵如熙的三位师兄,如果没有保险柜那一茬儿,大家都觉得占了赵如熙的便宜,遇着这种事他们即便看在师父的面上帮一帮,又岂能尽心尽意?可见人都是相互的。你对别人好,别人才会对你好。反之亦然。
    接下来的日子,赵如熙就如同老鼠掉进了米缸里,看书看得不亦乐乎。
    自穿越以来,她都忙着赚钱。现在萧令衍让她不用再开拓新的赚钱项目了,她就空闲了下来。除了会试,她似乎没什么可操心的了。
    原先的项目里,印书机和钟表因为要装成舶来品从南边运来,赵如熙早就直接交付给了萧令衍,让他在南方找人做这两样东西,不用再运过来再运过去,增加成本不说,也容易暴露。
    至于市场流行的翡翠首饰,赵如熙早就叫人把那批原石开了一小部分出来,交给萧令衍,不管他是运到南方雕琢还是直接在京城某个地方暗地里加工,就不关她的事了。
    物以稀为贵。即便当初她运了几船的原石,但仍然把量控制在很小的范围内。不让翡翠泛滥贬值。如此操作,既抬高报物价,又控制了风险。所以原石她也开得不多,这方面完全不用操心。
    除此之外,保险柜和纺纱机都跟皇上合伙,完全走的明路。
    她开的银楼卖的都是普通的金银珠玉首饰,偶尔有一些翡翠首饰,也号称是从南边进来的,只是金镶翡翠或戒面一类的小块翡翠,连玉镯都很少卖。这样的银楼在京城并不显眼。
    这些生意都在明处,管理都十分成熟,再有周春和马胜看着,赵如熙除了月底看看账,基本上不用她再费精力。
    两个庄子也走上了自己的轨道,不用她多操心。
    于是赵如熙就得以安安心心地宅在家里看书写文章,累了就画画、练字,赚点积分。呆得闷了,她会去康府一趟,跟师父、师兄们见见面,聊聊天。萧若彤和许雪、沐清蔷偶尔会过来看看她。
    安静的时光过得尤其快,秋天一眨眼就过去了,第一场雪飘落在京城上空时,预示着这一年的冬天来临。
    这日晚饭时,赵元勋的神色不如往日的轻松愉快。
    “唉,京城还好。北边气温骤降,听说关外大批的牛羊死亡。今年冬天,边关怕是不会安宁。”他对赵如熙叹道。
    赵如熙以需要参加会试为由,要求赵元勋知道了什么朝堂上的事,都跟她讲一讲,赵元勋便养成了在饭桌上跟女儿谈政事的习惯。
    赵如熙涮羊肉的手一顿,脸色凝重起来。
    看来第一场政变已徐徐拉开了帷幕。
    第536章 规避风险
    赵元勋见女儿的脸色都变了,赶紧安慰她道:“只要关外遭灾,那边的人都要来骚扰咱们边关,哪年都会有些小摩擦。咱们边关将士也不是吃素的,粮草充足,装备精良,且有准备。咱们倒是不用太担心。”
    赵元勋是武将家庭出身,自己虽因身体原因没能担以重任,但对边关之事还是熟悉的。他也打小熟读兵书。即便现在在大理寺任职,却还是会特别关注边关的信息。
    “可如果他们把将士们的粮草抢了或烧了呢?”赵如熙问道。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推荐本书加入书签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