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隔壁书屋

手机版

隔壁书屋 > 其他小说 > 尖锐沉默 > 第29章

底色 字色 字号

第29章

    魏北看不见,所以听觉嗅觉格外灵敏。他能感受沈南逸的每一次震颤,经常握笔的手指粗糙,掌心卡在他后颈上摩擦。
    这个比他年长十几岁的男人,在他未经人事时,就触碰过其他男人。抚摸这世上一切事物,如今穿过一浪又一浪的声音,擒住魏北。
    沧桑的、腥咸的、阳性的,沈南逸的脸庞隐在黑暗里,而他的低声细语,直直贯彻了魏北的整个存在。
    霸道。且蛮横。
    沈南逸说,你是我的。
    你只能是我的。
    魏北不知道沈南逸是否记得。但他一直记得。
    这四个字是烙印,刻在那晚的精液里,淌进他的身体里。
    呼啦啦。等红灯时,一大片鸽子又飞过。
    应当还是刚才那群信鸽,浓得发黑的蓝灰里,夹了几只格格不入的白鸽。
    他们从建筑里飞出,振着翅膀,又出现了。
    魏北抬头盯着,忽觉心里有团火。热烈而隐秘。
    “那您对接下来的新作,有什么寄语,或者说想讲给读者听的话呢。”
    专访记者保持微笑,看向斜靠在沙发上的沈南逸。
    沈南逸解了几颗扣子,衣领往下是饱满胸肌。他坐姿随意,手指夹烟,没怎么扎起来的发丝遮了点硬朗轮廓。
    “没什么好说的。”
    专访记者:“那您写这本书的初衷是什么呢。”
    沈南逸:“瞎写的。”
    专访记者笑得难以为继,正翻着问题卷准备找几个温和的下手,沈南逸手机响了。
    男人朝记者一摆手,难得露出笑容。
    他接通电话,立刻传来王大导春风得意的大喊。
    “老沈!嘛呢!干嘛呢!老子回来这么久,也不见你约我喝酒!”
    沈南逸吸着烟,声音慵懒,“我这儿有个专访,你长话短说。”
    “嗨!也没什么别的事儿。就找你喝酒,你先忙你先忙。”王克奇笑完,接着说,“正好手上有个剧本,到时候你来看看。”
    沈南逸眯了下眼,许是香烟熏到,有些刺痛。他便放眼窗外,这里看不到林立大厦,视野开阔。无垠山野寂静且超脱,树木绿植野蛮生长,抓着暮春的尾巴。尽显张狂。
    连植物都这般傲气。沈南逸似想起了谁。很像那个人。
    行,你定时间。沈南逸说。我这有个小孩儿,到时候一并带来。
    第二十三章
    灯光不太明亮,黑暗中有皮鞋叩击在地板上的脚步声。哒哒。哒哒。是在一个密闭室内,门开了,有人来到跟前。目光所及是一把椅子,一盏灯。光线闪了闪,对面有人坐下。
    密闭空间隔音效果很好,听着还有回音。那人拿出一支笔,一个本子。看不清穿的什么衣服,只翻开本子,提笔开始写。
    写好开头,那人问:“姓名。”
    “沈南逸。”
    “年龄。”
    “二十四。”
    “职业。”
    “闲散公民。”
    “我问你正经的。”
    沈南逸笑,“勉强算个作家。”
    “现在提问开始,你的每一句话将会如实记录在案。请注意措辞。”
    “您随意。”
    那人喝口水,密室光线昏暗,只看见一张嘴,“沈南逸,你是否考虑过此书中的文字,将给阅读者造成怎样的影响。”
    沈南逸答:“任何对作品的评判,最终都应该回归文章本身。而不是去推测作者如何,或臆断偏好这本书的读者是如何。”
    “我问的是,此书会造成什么影响。”
    “我是在正面回答,任何作品都不应盲目加上标签。或者说,额外标签。”
    “沈南逸,你不要以花言巧语回避问题。我问你,你写情色作品,是为了迎合眼下女权潮流,找到阵营,而借此炒作吗。”
    “我在写什么,是否站在哪个阵营,无一不是由‘你们’强加,写色情就是对女性的物化?反色情就是压抑女性?我也写同志恋,您有机会或许可以看看。弗洛依德有个理论,人生而有两种冲动。性冲动与死亡冲动。性是本性,性只是性。有人提出性与权力有关,我不否定。但我从不提男女权,我只讲平权。您平时见了领导,就跟哈巴狗似的。这也是一种男权中的不平等。不是么。”
    那人险些坐不住,“放屁!我们在进行审讯问话,而不是听你瞎他妈扯什么理论!”
    沈南逸笑,沉默。
    “我再问你,有关这本地下出版书籍,刻意将男性描写柔化、女性化,是否有意引导大众审美。”
    “大众审美的帽子挺大,恕我不接受。书中人物是如此性格、身份,非刻意的,我不认为有何不妥。难道男性就该阳刚,女性就该柔弱。这种印象是刻板而固化的。柔弱的男性,阳刚的女性不应感到羞耻,他们若是站出来说‘我本如此’,我们应当为其鼓掌,而不是打压。”
    那人拍一掌桌子:“现在只谈你的情色非法出版物。”
    沈南逸的十指交叉相握,身体前倾,“一直都是您在提问。”
    “你出版地下读物时,作为公众人物,就没考虑过对青少年,甚至成年人的影响吗。”
    “情色作品,归根到底,它终究只是一本‘经文学加工、作者渲染,在某种作者本人也回想不起来的状态下’出产的读物。并不具有‘性教育’功能。如果某个成年人,以情色书籍的世界观,作为自己的世界观,那说明这人本身反智。而青少年是否被影响,我只想说,这就体现了分级的重要性。应当寻求解决办法,而不是一刀切。”
    话音落地,密闭空间有些扭曲。这里头掺杂着浓重烟味儿,光线忽明忽暗,那人的咆哮还在耳边,“我跟你讨论作品,你讲什么分年龄。这是上面从大局考虑,你写出来流传,就是不对!”
    年轻的沈南逸压根不屑发笑,他摊开手,耸了肩,“那您当我没说。”
    空间忽地开始塌陷,一股从下而来的力抓住他脚踝。往下看是黑不见底的深渊,坠落。坠落。
    遽然,又有一个熟悉而陌生的声音在叫他。
    “南逸,南逸!”
    场景是在大学校门口,年轻的恋人拖着行李箱,要与他告别。沈南逸好似与他面对面,又好似离得很远,再看一出别人的戏剧。
    这对恋人并没有难舍难分,要离开的晏白岳跟他说,分手或许对大家都好。他规劝沈南逸不要再激进,有什么东西要学会收敛。毕竟胳膊是拧不过大腿的,这次能出来,下次可就不一定了。不要仗着家庭背景,胡作非为。
    晏白岳说,南逸,你要懂事。
    “你仅仅是把写作当消遣,我不是。各种软件接连被禁,我们享受不了全球最好的搜索引擎,最全面的百科全书,看不了别人的精彩设计与作品,甚至连上□□也得看运气。如果你让我安安分分就是懂事,我不需要懂事。”
    沈南逸眼睛发红,没有去抓恋人的手,也没有对其的离开做任何挽留。他孤傲又固执地盯着对方,好似这般,那人就会说我留下。
    可那人只问,南逸,你今年多大。
    沈南逸答,二十四。
    二十四。恋人叹口气,我们都太年轻。所以可以锐利,可以张狂。但你要明白,你要走的路还很漫长,很黑暗,很艰苦。
    所以你要留下来么。要陪我一起么。
    这句话,沈南逸自始至终没有说出口。他深吸口气,只说一句话:但直到现在,我们依然什么都没做。
    年轻的恋人看着他,看了很久很久。
    他轻声说:南逸,祝你年少有为。
    沈南逸是从梦中惊醒的。
    有些日子没睡踏实,窗外闷雷阵阵。锦官城的天气全看心情,老爷天要三更天下雨,就没有五更天才打雷的。
    大床空荡荡,薄被蜷在床尾。枕头有些湿,或许是汗水。他躺了半分钟,没去开床头灯。熟稔地下床,穿过障碍物,走向飘窗。有些年没梦到晏白岳,梦到也不是因为想念。沈南逸早就对爱情这玩意看得很淡,上了年岁的人,不讲这些。
    这个突如其来的乱梦,倒叫他忽然有些死水起波澜。并非什么旧情重现,而是想起当初太年轻,太年轻。
    其实怨不得谁,即使是当年,他也没有出奇愤怒。无非是两个志向不同的人,走向了各自该走的路。无非是两个对世界抱有不同看法的人,临时搭伴儿,走了一程。
    只是这一程不短不长,恰巧处在他情窦初开的岁月里。经年一晃再想起,除了发笑,也只能笑笑。
    二十四岁出版的地下读物没被查,审查是在三十几岁那年。到底三十几,沈南逸记不清。两个梦混乱而真实,猛地将他拉回那些“张口说话”的轻狂里。
    沈南逸点燃烟,半坐在飘窗上。他莫名想起曾经有个朋友,也是从事写作相关。不同的是,那人更激进,更一路到黑,一腔热忱。
    据说朋友被抓,是在某个酒店里。文圈霎时炸翻天,说什么实锤,进局子了。就是跟工作室搞那个地下出版,非法的么。据说赚了几十万,不得了。专写淫秽满足读者,看来这次没什么“活头”啦。
    沈南逸知道内情,他去局子找过这人。第一没赚几十万,第二也并非什么不堪入目的书籍。可这世界就如此,人们喜欢谣言,但不管谣言真与假。
    当初沈南逸都收手不干了,沈父和沈老爷的几次造访,要说没有影响是假的。粗暴直接的打压,一次次把沈南逸的傲骨往死里折。
    偶尔写点隐喻故事,能出版就出版,不能出版就放家里。
    反正不会修改。
    年轻与年长的区别,大概是明白:什么时候可以坚持,而什么时候不可以。
    沈南逸去找作者朋友,跟他讲以后不要再这样。我可以把你捞出去,然后老实写书。
    朋友却是铁了心地要横到底,他说,我还不信这国家没有王法了!人生而自由,言论自由!
    自由。沈南逸在心底咂摸片刻,蓦地就笑了。
    自由,没人知道那到底是什么,但是人人都想要。
    后来沈南逸没多说,扭头就走。他想起自己曾写下的那些字句,竟觉有几丝嘲讽。
    他不好说朋友是不是有些蠢。在旁观者的角度来说,学不会跪着挣钱的人,不与世俗合污的人,不懂奉承与虚与委蛇的人,大多都是蠢。
    那些坚持、纯粹、坦诚、赤诚,都在他人口中变为了蠢。
    因为和大家不一样,因为特立独行,所以成了“蠢”。
    那人从此在文圈内销声匿迹,什么时候出来的,不知道。有没有再写什么作品,不知道。
    反正就是查无此人。
    再过几年,朋友自杀的消息传来。网络一片唏嘘。纪念他的,吹捧他的,评论他的,无论什么,纷至沓来。
    那时沈南逸已声名鹊起。电视上刚播完他的小说改编剧,新闻频道就上了那人的死讯。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推荐本书加入书签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